原理网_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解析

知识网络中知识的嵌入性原理研究

社科类 2024-11-18 14:380

知识网络中知识的嵌入牲原理研究

[摘要]知识具有嵌入特性,不仅嵌入个体,嵌入个体的行动之中,还嵌入组织以及组织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中。嵌入关系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知识网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有助于专业性信息的传递、能产生组织间共赢效应、可取得事后支持、可以增强组织间的适应性。知识资源嵌入社会网络并在其中流动,通过组织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知识网络。

[关键词]知识嵌入性知识网络

[分类号]G25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知识成为个人和组织竞相拥有的宝贵资源。知识管理因此应运而生,组织间知识网络的构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如何形成知识网络并使其成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则是摆在组织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难题。目前知识网络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对其形成机制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知识网络内在机理的研讨,以进一步制定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加强知识网络中组织间的合作,提高知识网络的运行效率。本文尝试探讨知识网络中知识的嵌入性原理及其对知识网络形成的作用,以期为知识网络乃至知识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做一定的铺垫。

1、知识网络概述

在管理学界,对知识网络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概念最早是由瑞典工业界提出的,Beck-MaNn(1995)将知识网络描述为进行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机构和活动。其后的很多学者对知识网络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Vema(1997)认为,知识网络是通过内部群体或共同兴趣者相互关联构成,这里的群体可能是一群共享工作经验或技术知识的职业同行,并强调知识网络具有流动性;Andreas(1999)认为知识网络是知识参与者间的一种社会网络,通过个人、团体、组织与内部等层次上的知识创造与传递,实现价值创造;美国科学基金会(NSF)也于1999年阐述了知识网络的定义:知识网络是一个社会网络,该网络提供知识、信息的利用等。

国内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蒋恩尧等(2002)从技术层面将知识网络视为一个解释大量的资料与信息,记录、包装并传递专业知识给有需要的员工、业务伙伴、顾客及供应商,从而简化专业知识在供应链中传递的、用于管理知识的网络系统;李丹等(2002)认为:知识网络是组织为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有效弥补知识管理运作中存在的知识缺口,基于组织知识链中的知识管理环节,与能为其提供所缺知识的外部组织进行合作所构成的网络体系;张丽妮(2004)则认为知识网络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知识参与者实现知识在个人、团体、组织和组织间等级层次上创造与传递的社会网络。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知识网络尚无一个明确和统一的定义。有的定义侧重信息技术,有的侧重情报学,有的侧重管理学,有的侧重社会学,不同的定义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本文所称的知识网络是由多条知识链构成的,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体系。其中,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的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顾新,等,2003)。

2、嵌入理论

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是经济史学家Polanyi于1944年在《伟大的转折》(Great Change)中首次提出的。嵌入性也称根植性,其原意是指社会对经济行动的影响,即经济行动的社会嵌入性。Granovetter对P0一lanyi的嵌入性概念进行了批判性接受。他提出,无论是前工业社会还是现代生活,嵌入现象始终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嵌入的程度有所差异而已。

嵌入概念的核心思想是:经济行为受制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持续进行中的社会关系,故嵌入问题是基于个人理性与自利动机的一种交互行为。

3、知识的特性

关于知识的特性,不少学者对此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有大量研究成果。一般认为,知识具有以下特征:①共享性和非竞争性;②部分非排他性;③积累性;④非磨损性和时效性;⑤默会性(Polanyi M,1962,1966;Kogut&zande,1993;Nonaka,1991,1994;Bresman,1999;Argote&Ingram,2000;顾新,2008)。

在此对于以往的研究不作过多的阐述,本文旨在从嵌入理论的视角探讨知识的嵌人性,并分析嵌入性对知识网络形成的作用机理。

4、知识的嵌入性原理

严格地讲,Polanyi和Granovetter在阐述他们的社会嵌入理论的时候,并没有具体到知识这种特别的资源上来,只是一概地把嵌入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结构中的资源称作“无形资源”,即社会资本。

其实,嵌入性也是知识的特性之一。与默会性相比,人们对知识嵌入性的了解要晚一些。虽然学者们在20余年的时间里就知识嵌入性的某些方面做过研究,但对知识嵌入性对知识影响的系统说明直到2000年才出现,这就是Argote&Ingrain(2000)对“知识驻留”的研究。他们所研究的“知识驻留”以及后来人们所说的“依附性”或“根植性”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知识嵌入性”,即知识与其载体不可分割、不可分离的特性。

根据Argote以及Granovetter等人的说法,本研究认为,所有的知识,不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具有嵌入性。企业中的知识是嵌入在三个基本要素(或载体)之中的。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人员、工具和任务,三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若干网络。其中,人员是企业中人的要素;工具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是企业的技术构成;任务则反映了企业的目标、意图和目的。

因此,企业的知识体系,根据其嵌入性的特性,可以重新划分为以下3种主要类型:

・嵌入人员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主体对周围环境的经验、体会,即Hedlund(1994)所称的“认知型知识”。一般而言,这种知识是原始的、不规范的,有时甚至是片面的,因而难以转移,但对于获得这种知识的个体而言,它是其应对环境和完成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手”知识。

・嵌入工具、技术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嵌入人员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后得到的具有规范性、深入的、有规律的知识,它可以在相似的环境和任务中发挥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可转移性和推广价值。

・嵌入任务、惯例的知识。这是在对嵌入人员的知识和嵌入工具、技术的知识进行精加工后以产品(包括中间产品)、服务、或其他载体表现出来的知识。如工厂中的一条生产装配线就包含着技术工人对工作任务的认识以及工序安排技术,发型师的服务也包含着他对美感的认知和操作技能等。它包括工作组织方式、规则、程序、习惯、战略行动等。

由上面三种主要类型的知识可以衍生出四种次生类型的知识:

・嵌入“人员-工具/技术”网络的知识,即“谁擅长使用何种技术”。

・嵌入“人员-任务”网络的知识,即“谁擅长完成何种任务”。

・嵌入“技术-任务”网络的知识,即“那种任务应用何种技术完成”。

・嵌入“人员-技术-任务”网络的知识。

上述知识资源嵌入性原理表明,知识作为一种资源,不仅嵌入个体,嵌入个体的行动之中,还嵌入组织以及组织间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中。5嵌入关系对知识网络形成的作用机理

嵌入关系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组织间知识网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5.1有助于专业性信息的传递

信息在组织间的传递通常受到嵌入关系的影响,对此,许多学者曾进行过实证分析。Granovetter就指出,信息是有质量差别的,组织间关系网络内传递的信息通常质量较高。例如,日本丰田公司在其供应商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本行业产品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势。也就是说,丰田公司与供应商保持强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对现有的技术和革新有更深入的了解,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专业性的信息和知识,而不是范围广泛的一般信息。戴尔等通过对丰田公司的供应商网络进行分析,发现其核心部分是一个由5-7家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在这个群体内,各个企业从事着同样的工艺流程,为的就是分享工作经验和传送默会性知识,以期对原有的技术进行必要的改进。

5.2能产生组织间共赢效应

在市场交换关系中,当一个组织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困难时,其他组织通常会机会主义地利用这一信息,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以图获取更高的收益。然而,当组织间存在嵌入关系的情况下,一个组织则会在生产经营出现意外情况时及时通知交易伙伴,并放弃获得即时经济收益来帮助交易伙伴渡过难关。对于这种不自利行为的一个解释是,当行动者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相混合时,关系在经济交易结束后仍然独立存在,共同的成功、共同的经历以及共享的符号会主动地、持久地产生影响,使得行动者为没有可预期收益的对象提供资源。这些因果机制得到大量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它们表明紧密的私人关系能增进感情,从而增加利他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组织之间的关系性嵌入,可能产生简单追逐私利所无法出现的互利行为,从而产生共赢效应。

5.3可取得事后支持

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不仅意味着签署合同是有成本的,而且合同的实施也可能遇到困难,用威廉姆森的话来说,就是事后支持制度变得很重要。他认为,不同的交易特征要求不同的治理结构,而交易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在这三个要素中,威廉姆森特别重视资产专用性,因为当交易双方交易次数不多且未做专用性投资时,双方维持良好关系的意义不大,这时市场治理是相对有效的方式。但若双方签约并投资于具有高度专用性的资产时,如果一方行使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导致专用资产拥有者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在组织间缺乏信任等关系的条件下,即使交易双方达成了契约,也往往不愿意做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这时,组织间的关系性嵌入对于合同的顺利实施就至关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合同的顺利实施。

5.4可以增强组织间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当组织之间是简单的市场交换关系时,资源的分配主要是依靠价格体系,这时市场情况的变化与生产者的调整之间存在时滞。时滞越长,市场不均衡的时间就越长,导致资源次优分配的时间也越长。尤其是当产品从设计到产出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时,这种情况就更明显。而当组织之间存在嵌入关系时,由于信息交流更顺畅,使公司能够更好地将生产能力同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这种匹配超出了市场交换关系中价格体系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嵌入对于紧密联结的网络中的企业成员,更容易拥有共同的行为预期,因此有利于网络中行为规范的形成和实施。

6、知识网络中知识的嵌入方式

6.1简单嵌入

指嵌入到一种载体或以“人员-工具”为主的嵌入。前面提到的三种主要类型的知识嵌入就属于简单嵌入。管理咨询业和法律服务业的关键知识嵌入管理人员就属于这类嵌入方式。这类知识的转移比较容易,只要把相关人员转移就能实现。嵌入工具的知识,是已经编码的知识。嵌入任务里的知识对企业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Kostova,1999)。

6.2关系嵌入

是指嵌入到网络之中的嵌入。多数情况下知识并非只嵌入一种载体,而是同时嵌入到相关网络中。关系嵌入知识则是指嵌入到“人员一工具一惯例”及其相应关系协调网络,或者以“惯例”为主的复合关系网络中的知识。知识除了能嵌人人员、工具、任务之中,这三种组织要素的交叉互动所构成的网络也能成为知识嵌入的载体。正如Argote和Ingram(2000)所言,“人员一惯例”网络包含着“谁擅长何种活动”的知识;“工具一惯例”网络包含着“哪种工具或技术能最好地支持哪种惯例的运作”等。知识嵌入到三种要素交叉的网络中的程度越深,越具有“关系嵌入”的特点。关系嵌入的知识具有复杂性特点,Dixon(2000)所说的“知识复杂性”、Hankanson和Nobel(1998)所说的“知识的不可观察性”以及Hamel(1991)所提的“知识的不透明性”就是指知识的这种关系嵌人。它以运用知识需要涉及的人员、设备、规则、关系网络的数量来衡量,这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知识的全面嵌入性。

7、知识网络中知识的嵌入类型

根据Granovetter分析社会网络的两种不同维度:关系性维度(relational dimension)和结构性维度(struc-tural dimension)以及后来Nahapiet和Ghoshal(1998)拓展的认知性维度(cognitive dimension,杨虹、陈莉平称之为“文化性维度”),我们认为,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嵌入类型也可以分为三种:

7.1关系型嵌入

在知识网络中,构成网络节点的各企业依赖长期的、直接的情感互动和相互合作建立关系,关系是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基础。关系型嵌入的网络成员间的信任、规范通常成为影响知识网络成员间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

信任促进了企业间知识的流动与创新,从而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因为企业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促使合作各方更加关注于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更愿意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互动,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中共享创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对隐性知识而言,由于这类知识很难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有效转移,通过基于信任的长期合作、频繁互动的关系网络等非正式的社会渠道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转移,并减少合作伙伴对知识外溢的担心和控制。

7.2结构型嵌入

结构型嵌入知识网络的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其关系联结的强弱和网络结构使得企业在知识的共享及学习上产生不同的特性,从而直接影响到知识的存量以及知识的传递。结构型嵌入的网络成员间的弱联结、

 

强联结以及结构洞通常成为影响知识网络成员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

・企业间的弱联结提高了信息知识传递和知识扩散的范围。Granovetter(1973)提出弱联结(weak tie)理论,并认为“弱联结力量”(strength of weak tie)更能加强信息的传递效应。正如Uzzi(1996)指出,网络联结改善了决策制定过程,由于它们扩展了信息来源的范围,加快了信息处理过程,因此减少了有限理性。多项研究都指出,一个由弱联结组成的网络结构有利于获取信息,因为弱联结联系的是两个(或以上)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它们嵌于不同的社会网络中,拥有异质的信息源,因而能带来更多新的观念、新的信息。在企业所嵌入的网络中,弱联结可以使企业覆盖到更广泛的区域,获取更大范围的信息流动,这也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商业活动区域、拓展社会网络,接触更多异质的信息源。

・企业间的强联结可以降低隐性知识学习的风险和获取的关键技术。因为在剧变的竞争环境下,单个企业所拥有的隐性知识难以抗衡市场竞争对新知识的要求,这就需要突破企业的界限,从外部获取隐性知识,以提高其创新效率。隐性知识具有很大的粘性,形成较高的转移障碍,难以被转移。企业间的强联结关系保证了企业彼此问的相互信任,并建立了网络规范、集体制裁等制度,加上网络成员之间长期的共同合作经历、经验以及积淀下来的社会情感等,因而网络的强联结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间隐性知识的转移,并通过网络成员间长期的、重复的和持续的合作关系,使网络成员能够有机会汲取存在于网络或其他企业内部高质量的信息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例如,Dyer和Nonaka(2000)研究了社会关系网络在丰田公司创造和保持优异业绩方面的作用,发现强关系网络建立了多种制度性的程序,这些程序促进了多方知识的流动。此外,由于企业间强联结关系的建立通常源于企业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及情感互动,反映了彼此间长期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信任和了解,因而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在寻求外部知识时,总是优先从现有的合作伙伴中考虑,这不仅可以降低由于搜寻新的知识源而在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双方谈判、信誉调查等方面带来的成本,而且可以促进对有关问题的共识,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树立长期的互惠观,从而提升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意愿,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使企业可以从合作者那里学习到关键技术和能力。

・从网络结构来看,稀疏网络有利于增加网络中知识的存量。因为稀疏网络意味着网络形态更加开放,拥有更多架接各方联系的结构洞,从而减少了冗余信息,并推动企业间知识的流动和汲取,使企业能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创新信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7.3文化型嵌入

在知识网络中,文化型嵌入的网络成员间所形成的共同愿景和网络文化有利于网络成员跨越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在知识创新中建立共识。文化型嵌入的网络成员间的愿景和文化通常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

・企业间的共同愿景有助于企业获取所需的高质量、专业化的信息及知识。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引导组织成长的重要因素。企业间的共同愿景可以认为是嵌人社会网络的合作各方自身愿景交集后共同达成的愿望和远景。尽管嵌入社会网络的企业性质规模不一、战略目标不同且企业间关系强弱也不一样,但合作各方都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并齐心协力实现合作的优化。这其中,企业间的知识学习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间共同愿景的影响。当组织成员间拥有共同的愿景时,便能知悉彼此的行为,减少误解,并增加交换构思与资源的机会(Tsai&Ghosha,1998)。

・网络文化直接影响网络成员间知识的传递和共享,从而间接影响知识存量。由于企业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彼此间的异质性,使得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跨企业转移存在着沟通和认知上的障碍。因此,只有通过网络成员长期的合作,形成对技术等领域的共同理解和认知,认同彼此的基本信念,建立基于合作的价值观,才能顺利地推进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进程,使成员间更加愿意彼此合作并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同时,企业间的网络文化可以促使网络成员产生一致性的行为规范,降低投机行为的可能性。企业间行为的一致性越高,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学习就会有更大的效果。福山就称“社会资本应当被简明地表述为一系列非正式的价值和规范,享有这些价值和规范的个体和群体愿意在他们中间进行合作”。因此,嵌入社会网络的企业之间所拥有的共同的社会环境、价值信念、语言符号、共同经验、行为规范等就成为影响隐性知识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网络文化不仅使企业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为知识的分享带来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而且使合作企业比较容易对行动的结果产生共同的预期,从而为相互间的学习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并提升行动者共享知识和创造的能力。

8、结论

综上所述,知识具有嵌入特性,不仅嵌入个体,嵌入个体的行动之中,还嵌入组织以及组织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中。嵌入关系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知识网络的形成起促进作用:有助于专业性信息的传递、能产生组织间共赢效应、可取得事后支持、可以增强组织间的适应性。知识网络中知识的嵌入方式有简单嵌入和关系嵌入,其嵌入类型可分为:关系型嵌入、结构型嵌入和文化型嵌入。

组织间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其实质就是组织间社会关系的互动过程、信息和知识交换与交流的过程、组织间彼此适应的过程。

标签关键词:

 备案号: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