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摘要:本课程组对通信原理课程从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首先教学方式从传统教学模式改为采用微课和翻转课堂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实验教学选择Matlab软件仿真取代实验箱简单的验证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考核方式降低了期末考试分数占总成绩比重,更注重过程考核,从而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更全面准确。
关键词:通信原理课程;微课;翻转课堂;Matlab软件仿真;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0-0168-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通信原理课程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系统地介绍了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64学时的理论课程和32学时的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对各种通信系统进行分析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组从事通信原理教学工作多年,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学习效果欠佳,一是课程难,知识点繁杂[1],需要用到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和概率论等先修课程很多知识点;二是该课程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兴趣不足;三是实验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相对浅显,不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原理,创新性不够;四是考核形式比较单一,期末考试成绩对课程能否及格起了决定性作用,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前突击复习,只为取得学分,考完就忘,掌握深度并不够。针对这些状况,本课程组对通信原理课程从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1 教学方法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课在我国教育领域也迅速发展起来[2]。通信原理课程知识点繁杂、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推导,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连续讲课时间过长,大部分学生难以全程保持注意力集中,一旦遇到没听懂的知识点就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本课程组将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微课视频的特点是短而精[3],长度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本课程选用教材是樊昌信主编的《通信原理》第七版,表1列出了主要的微课视频。
同时,本课程教学采取翻转课堂的模式[4],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同时根据需要可以查找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加深理解,课堂通过问题研讨、课堂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前视频掌握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课堂测试时,又会发现许多问题理解不透彻,需要和同学沟通讨论及教师的进一步讲解,最后再进行知识点总结,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以“平稳随机过程上”微课和翻转课堂实施情况为例,阐述本课程组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微课视频讲解三个知识点,一是随机过程的分布函数和数字特征,二是定义平稳随机过程,也就是均值是常数,与时间无关,相关函数只与时间差有关,三是各态历经性,即用一个样本的“时间平均”就能代替随时过程的“统计平均”。这部分内容是重点,对后续章节的学习有很大关联,从往年教学情况看,随机过程也是通信原理课程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翻转课堂要求W生看完理论讲解视频,解答下面几个问题来帮助理解随机过程。第一个问题是通过Matlab软件生成一个随机过程,其一维概率密度服从正态分布,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就会理解,随机过程可以看作是在时间进程中处于不同时刻的随机变量的集合。第二个问题是建立随机相位余弦信号的多个实现样本,如图2所示,进而产生一万个样本,让学生理解随机过程是所有样本函数的集合。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利用Matlab编程求多样本均值和相关函数的统计平均,和一个样本的均值和相关函数的时间平均,验证两者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符合多态历经性,最后再用公式证明随机相位余弦信号满足各态历经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深入理解随机过程。
2 实验教学
实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一方面,本专业通信原理实验采用实验箱, 每个实验模块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少量连线,就可以测量波形,观察实验结果,对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要求不高,创新性不够[5]。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由 2G 时代到5G时代,课本教材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所需实验仪器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减少这方面的浪费是所有实验室都要面对的问题。考虑到Matlab软件仿真的便利性和易操作性以及Simlink模块建模的优势,本课程组一方面为每个重要知识点都设计了相应的Matlab配套实验,要求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完成实验,并进行改进;另一方面设计了一些大型系统实验,如数字调制系统性能分析、OFDM通信系统、卷积码编码解码等,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
下面以第二章确知信号频谱分析实验为例,图3是周期性三角波信号频谱分析的Matlab程序,周期性三角波周期和幅度均为1,经过傅里叶级数变换,求出直流分量和谐波分量,本实验再反过来通过直流分量和部分谐波分量合成周期性波形,如图4所示,学生就会发现,随着高次谐波分量的增加,合成波形会越来越接近周期性三角波信号,这就有助于学生理解频谱变换原理,再通过观测目标波形和合成波形的细致区别,提示学生三角波的尖角部分由对应了频谱中的高频分量。再要求学生通过修改一些参数,比如周期性三角波的幅度或周期,能推导出相应的傅里叶变换系数,并设计完成方波或其他周期性信号的频谱分析程序和波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 考核方式
通信原理课程采用过程考核方式[6],可以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效把控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本课程授课采取翻转课堂模式,一般在上课前3天发布学习任务,包括微课视频、重点、难点、思考问题几个方面,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中首先进行随堂测验,主要是针对重点知识的解答,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为及格、良好和优秀;其次进行难点知识的课堂研讨,对每名学生在课堂研讨中的参与度进行评价,而不是对学生发言正确与否进行评价,目的是督促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交流。随堂测验和课堂研讨分数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同时本课程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会利用超星平台进行 4 次线上考核,着重针对通信概念和基本知识点,以选择、填空和判断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学习情况。教员在超星平台建立题库,并使用平台给每位学生随机组卷,并自动阅卷评分,这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 40%。这样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如图5所示。实验课程有独立分数,由每次实验完成分数求平均分。
4 总结
本课题组对通信原理课程从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进行了教学改革,从实际的反馈情况看,微课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翻转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提高,教师也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每位学生给出了更准确更公平的成绩,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M].7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 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3] 王忠礼,张海一.通信原理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开发与设计[J].科技视界,2017(17):16-17.
[4] 徐岩.“布鲁姆认知分类”视角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1):71-75.
[5] 何晓华.“通信原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4):34-37.
[6] 韦素媛,徐东辉,孙晓艳,等.线上线下混合式的通信原理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2,(1)139-140,143.
【通联编辑:唐一东】
nlc20221208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