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摘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总结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分析了其成本及效益,以期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原理;技术;成本
中图分类号S476.3;S435.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199-01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粮食及其制品品质及安全性日益重视。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头号害虫,它的发生危害会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是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翅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上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铃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1]。现就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作一探讨。
1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玉米螟谷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广,持续性大,危害大,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个世界性的害虫,凡有玉米栽培的国家和地区,均有玉米螟发生。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折寮、掉棒、风蜇、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多年研究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50~70头/百株,玉米减产5%~7%;中等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70~90头/百株,玉米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百株,玉米减产13%~15%。螟虫平均在180头/百株以上为特大发生年,玉米减产20%以上。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为2 500万hm2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玉米螟在各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造成产量损失在10%以上,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仅辽宁省每年因玉米螟的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6.5亿元。
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
赤眼蜂体型很小,成蜂体长仅为0.2~1.0 mm,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赤眼蜂外形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银光,体色黄或黄褐,头黑褐色,上面有1对复眼和3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因其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的,所以叫做赤眼蜂,又称红眼蜂[2]。由于赤眼蜂非常小,因此在感官上很多农民不知道它的作用,很多放过赤眼蜂的地区,一些农民都说看不到它起了什么作用,不像施农药那样,虫子死了,效果立竿见影。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灭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翔,主动寻找寄主,即主动寻找新鲜的玉米螟卵,然后用产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生长发育,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育蛹及成虫等5个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卵消灭在卵初期,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3]。
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田间释放赤眼蜂,必须协同当地的植保部门,搞好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工作,在确切掌握害虫卵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及放蜂计划。在放蜂时期上,赤眼蜂对寄生卵的新鲜程度有严格的选择性,所以放蜂时期很关键,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第1次放蜂在田间玉米螟卵初期[4],以辽宁省中部地区为例,当玉米螟幼虫的活蛹率达15%左右,再往后延10 d即为第1次放蜂适期,我国北方地区防治1代玉米螟是在6月下旬至7月初,此时正是玉米喇叭口期,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20%,螟卵孵化后螟虫均集中在玉米鲜叶内,成活率高,又主要危害雄穗,临近蛀茎危害,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导致折雄影响授粉,破坏玉米功能叶和折秆,因此控制住这阶段的螟卵至关重要。第2次放蜂再往后推5~7 d,是在玉米螟卵发生的盛期以前。此时,玉米已经抽雄,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45%,这些螟卵孵化后,螟虫大部分集中在雌穗顶部危害,这次放蜂主要是控制玉米螟对雌穗的危害,在放蜂数量上,根据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能力和田间分布规律,以及赤眼蜂对害虫卵的搜索能力,一般释放量为22.5万头/hm2。在放蜂方法上,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以释放即将羽化出蜂的蜂卡为主。放30~45点/hm2,将赤眼蜂卡均匀布置在玉米田间,选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蜂卡固定在叶片的背面,做到防晒挡雨。
4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成本及效益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农民投入约30元/hm2,可挽回粮食损失525 kg/hm2左右,以每年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66.67万hm2计算,农民可多挽回粮食损失35万t,玉米价格按0.8元/kg计算,每年增加收入近2.6亿元,投入产出比较高,长期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使一些天敌昆虫免受化学农药的杀伤,不仅可使赤眼蜂在田间建立起优势种群,也可以使其自然天敌昆虫的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对害虫的控制水平,保持自然界昆虫的生态平衡;同时也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根据十几年来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实践经验,以及持续放蜂治螟的效果证明,凡是长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地区,由于螟虫数量逐年下降,而使螟害下降,化学农药的残留得到控制,生态平衡得到恢复,保证了玉米生产高产优质。据统计1996―2004年,仅辽宁省放蜂治螟面积就超过280万hm2,平均防治效果达到65%,共挽回玉米损失147万t,农民挽回损失近12亿元,可见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参考文献
[1] 王立达,赵秀梅,周传余,等.应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效果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7):69-71.
[2] 武予清.加快玉米螟赤眼蜂群体的改良、生产和应用[J].种业导刊,2010(6):8-9.
[3] 王楫,杜冬梅,张立军,等.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64.
[4] 王会君,杨玉秀,刘思军,等.玉米应用赤眼蜂生物防治增产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2):17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