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方法探讨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从开启思维之门、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
一、课程性质和定位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属于工学学科门类,是汽车和交通运输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是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都很强,在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2年国务院对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交通大学等一批工科类大学相继建立了内燃机、汽车与拖拉机、汽车工程和汽车运用工程等专业。1953年苏联专家罗冈诺夫来华讲学,具体规划了这些专业的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并开始培养研究生。《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因此成为国内最早设立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一直延续至今。
二、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论述了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换气过程,废气涡轮增压,燃料与燃烧,内燃机的特性、排放和噪声,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使用经济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通过性等方面的原理和特点。重点讲述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发动机性能的评价指标,以及汽车性能的评价指标,并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改善发动机性能和汽车性能的合理措施。课程压缩了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并适当引入了实用性较强且最新的汽车新技术知识。
三、课程的目标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发动机性能和汽车性能变化的原因,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利用新结构、新技术改善汽车性能的原理,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汽车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动机实验和整车试验的基本技能。
通过课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活动过程,加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以及环保、节能和安全意识,为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短过渡”甚至“无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的探讨
1.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思维心智之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此我们必须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的新方法。在《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中,以讲重点、讲方法、讲实例为主,注意将理论原理与工程实例、现象穿插讲述,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提问式教学: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展开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尊重知识又不局限于书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会得到不断提高。
2.使用视频、仿真、网络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最大限度地引入视频、仿真动画等进行直观演示。如采用大量的发动机与汽车视频、各种发动机模型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实际工作中的诸多问题短时间集中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加大课程信息量,有效克服书本知识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相关文献,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3.倡导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参透课程中的精华,领悟课程的重点和要点,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地将课本知识完全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因此,大力倡导学生自学。预习性自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就对课程中的难点提前设疑,提高听课效率;基础性自学和应用性自学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五、结语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是完成培养过程的具体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强调多向思维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