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网_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解析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效果优化途径的探讨

原理图集原理 2025-01-11 17:02

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效果优化途径的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特点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提出多目标,多层次和参与式教学理念,并对此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多目标、多层次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采用,学生在学、能、用等方面都有提高,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机原理及应用 教学效果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18-02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

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束缚于传统教学的观念,仅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教育的外部去考察教师的教学活动,片面地偏重于教师行为的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偏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忽视学生能力形成、潜能开发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2]。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掌握与理解既有一定的基础灌输性,因面表现所有基础课枯燥的特点,同时又有提升学生兴趣的吸引的成分。因此如何达到既满足所有选修同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目标,又满足部分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愿望是本课程探索教学模式中传递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目的化教学效果层次化,学生与教师参与协同提高,多目标和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微机原理课程的独特性,本文提出多目标、多层次和参与式教学的教学和教育理念,不仅可为相关课程单片机课程等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微机原理课程地位与特点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信息技术系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微机原理与应用的后续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等其它专业课程,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的微机构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知识将为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以微处理器、总线、接口、通道和管理程序为主线索,正确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理解硬软件间的辩证关系,并了解微机系统及接口技术的最新发展[3、4]。它的任务是通过循序渐进、适当综合循环提高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微处理器芯片结构、计算机系统构成、接口技术及其应用编程方法以及微型计算机实现技术,同时掌握微机技术新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技术创新能力。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工科专业的必修课[5]。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量大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前后联系紧密教学难度较大不好理解实践环节较多,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为解决上述教学过程中的困境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摸索,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摸索出多目标、多途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对比

多目标包括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为: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熟练、创新参与;多途径传授包括教师基本知识传递、基本技能示范、实验验证和开拓、课题探索等。

我们选择了与教学质量有密切关系的四个主体,即任课教师、学生、同行专家、教学管理部门进行随机打分,其权重分别为30%45%15%和10%,以考试基础(60)、实验操作(30)、实践行为(10)为教学效果为指标,教学效果赋分等级为40-50、50-60、60-70、70-80、80-90和90-100,分别代表极差、差、合格、中、良、优,则教学效果评分为各权重与分级打分的积。

TE=∑Vi* fj

式中TE:教学效果评价;

fj:评价主体权重值;

Vi教学效果调查值。

向机电和机制学生、教学管理、同行教师和老教授发出调查表,并对不同教学效果进行对比。根据不同的目标和教学途径,其教学效果分别如表1和表2。

传统教学途径主要有:教师讲授、课堂提问、课间作业、验证实验、期末考试。因而在教学效果表现中主要有考试基础和实验操作,学生对此的学习目标多数为完成考试,教学效果在学生中较差,而在教学管理部门所体现的成绩和实验指标较高,教学效果表现为“中”,由于缺乏实践教学,总体教学效果表现为较低的“合格”水平。

以完成基础知识为基本目标,以实验验证促进教学攻固为提高目标,以参加小型实际技术操作和参加基础知识应用为创新与应用目标,以教师讲授、课堂提问、课间作业、验证实验、期末考试为基本途径,以实践小组进行知识拓展途径,以参加科研为创新途径的多目标和多途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表现中既有考试基础和实验操作,学生在学习目标为完成考试,获得学分,同时又通过实验和实践攻固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在学生中评价提高,总体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提高一个评价等级,表现为“中”。

3 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分析与建议

由多目标和多途径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可知,后者较前者在教学效果的表现方面有所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此给予肯定。

产生如此差异,一方面由于该课程学时少,知识量大,讲授难,抽象面大,实践机会少。按照传统教学学生只为修学分无奈而厌恶地学;另一方面教师为完成工作量而机械按教学大纲和进度表完成任务。而采取多目标和多途径教学,促进了教师改教书匠为教学、实践辅导、科研与小发明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教师本人既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被提高表现为教学效果的改善。由传统教学的改进和多目标和多途径教学的采用后教学效果的提高,可得到如下启示:

(1)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教学模式,让不同兴趣,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明白必须掌握,次要掌握、精通并应用,理论掌握等目标与层次;

(2)传教式教学向参与式教学的转变;

(3)教师应考虑课堂教学如何传递知识,传递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相关课程和今后工作有何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艳芬等.微机原理.授课的几点思考.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

[4] 阎波等.关于“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改革与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

[5] 常凤筠.微机原理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国冶金教育2007,2:26-27.

标签关键词:

 备案号: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