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单元,是专业建设的“细胞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及其体系设计是一门课程建设的基础,而如何进行设计,则取决于支撑专业建设目标的课程教学目标,所以,进行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而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是核心;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构建立体化、动态化、网络化的教材体系是载体;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是导向。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 过程考核
一、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
以专业建设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依据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上海电机学院(下文简称“我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专业建设目标,确定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包括:一是人才层次定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职业岗位定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实务工作;三是知识结构定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职业岗位定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四是素质能力定位――应变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须具有的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按照技术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思维”(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根据这门课程作为财务管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是在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上,注重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能力的培养;二是在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运用上,注重单一的课堂教学和统一性,忽视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学生的差异性;三是在课程教学内容掌握的考核上,注重知识记忆性和最后结果的测试,忽视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考核。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支撑专业培养定位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和教育理念落后于大众化教育下的教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要求。所以,我校将“夯实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二、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以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这是会计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会计本科教育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各项知识的复合、渗透与有效掌握,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
(一)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笔者根据多年《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体会将《会计学原理》课程定名为《会计学原理与实务》,从一线实际岗位会计人员所需的会计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出发,结合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遵循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激发兴趣到自主学习的原则,以知识、能力模块化的方式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为5个教学单元模块,构建了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为模块的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1.会计学习入门。从介绍会计与会计职业开始,通过认识和填制原始凭证、认识会计账簿和科目、阅读财务报表等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包括:会计的初步认识与简单应用、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的介绍,拉近学生与学习会计的“距离”。
2.复式记账及简单应用。从介绍单式记账及其缺陷入手,引入复式记账产生的背景及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和内容,通过一个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活动阐述会计对象并加深对复式记账法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内容即会计记录、会计系统和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的讲授进行必要的资料准备。包括:复式记账之基础与核心――账户与借贷记账法、账户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以制造业经济活动为例。
3.会计记录系统。从会计工作的源头会计凭证入手,介绍会计数据的产生过程和会计业务流程,主要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包括:会计事项的载体与初步整理――会计凭证、会计事项的进一步整理与信息存储――会计账簿、会计系统之整合与流程――账务处理程序、账户运用规律之总结――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4.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从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入手,阐述基本财务报表的编制前提和编制方法,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三类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包括:会计系统之控制――内部控制和财产清查、会计系统的“产品”与信息输出――基本会计报表。
5.会计实践的总结和凝练。让学生在掌握会计方法和会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主要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会计规范体系,明确会计是怎样一种活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并对会计学科分支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对会计的性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规范体系这一会计理论结构建立起初步的概念。
(二)适应大众化教育的特点,满足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通过感性认识的入门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讲授“会计知识入门”模块和“会计记录与会计系统”模块时,采用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观看有关凭证、账簿等实践活动,认识“账为何物”,使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开始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通过专项试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账从何来”。
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炼和总结,通过理性认识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深入学习。笔者在讲授“复式记账及简单应用”模块和“商业语言的书面报告”模块时,则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包括参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资金运动过程、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实践活动,清楚“账有何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立体化、动态化、网络化的教材体系
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立体化、动态化、网络化的教材体系。教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配合教学内容重组与完善,《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在2007年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3本教材。同时还编写了《会计学原理与实务案例分析集》并开发了一套“网络版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系统。
(一)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会计》主教材
该教材以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和实际生活中大家喜闻乐见的事例、案例引导学生入门,以最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基本构成和作用为切入点,逐步讲授会计循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种教材体系和内容的安排,让初学者不至于一开始就因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如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目标、会计原则等枯燥的会计理论而对会计学丧失兴趣或产生畏惧心理。
(二)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会计专项实习与习题集》和校内印刷的《会计学原理与实务案例分析集》辅助教材
以此配合《基础会计》主教材的有关教学内容,随着教学进程通过案例分析、每章小结、研讨交流、模块测试、专项试验等形式,满足了模块化的“循序渐进,边讲边练”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习》辅助教材
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系统,在学习完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会计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会计方法后,通过对一个企业一个月完整的业务模拟操作,不仅使学生对会计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会计方法有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大量的会计业务操作,达到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财务会计学》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开发了“网络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系统
网络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角色转换掌握企业经营业务流程。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业务在企业整个经营环境下的流程,使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和工作岗位并进入工作状态,《会计学原理与实务》课程组开发了一套以掌握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的“网络会计仿真情景模拟操作”系统,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业务性质,确定几个虚拟角色并给定相应的工作空间,定出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并制定其工作流程,对一个企业的会计业务按照实际工作中的流程进行网络化账务处理。该系统既可以由一个学生模拟多个角色,按照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根据会计业务的要求,不断切换角色完成,也可以由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校内会计情景模拟实验室完成。前一种操作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去完成;后一种操作方式,更加逼近实际,并有利于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
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重点,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实际上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它将直接引导教师如何去教和学生如何去学的方向。目前,学生厌学除教学内容不实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外,恐怕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
(一)在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并重
为达到培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之目的,应减少知识记忆性的考核,增加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通过实际操作来考核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在考核方式上过程重于结果
为避免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和缺乏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弊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懈努力,以上述教学内容考核改革为基础,改革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平时作业(习题、专项模拟实训、案例)、单元模块和学期综合分三部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并分块加总确定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在考核机制上,增设模块考试门槛
首先,保证学习过程,作业完成率必须达到80%,否则取消其参加模块考试和学期末综合考试的资格;其次,作为重视能力培养的保证,在模块考试前采用实地考评并通过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否则取消其参加模块考试和学期末综合考试资格。●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占国.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打造精品课程。会计之友,2006,(12).
[2] 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