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认知的知识构型教学原理初探
语篇认知的知识构型教学原理初探
摘要: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的知识以模板构型的方式被贮存和利用。从认知的维度看,支配和影响语篇生成或理解的正是语言使用者的知识。语篇理解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知识建构过程的机理问题,是有策略地运用知识的过程。探索知识的获取、贮存和利用,成为求解语篇世界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篇认知知识构型
人的一生要获取大量各种类型的知识,这些知识都存储在大脑中。认知科学中使用的认知概念特指人脑的认识过程。认知活动就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的知识以模板构型的方式被贮存和利用。有关研究观察到,人的大脑的存储器虽然存储量有限,但它的有效范围宽泛,能够产生很强的效应,所以结论认为,所有的元素都是以某种相关联的结构形式组成一个整体知识系统。
大多数的认知活动都与言语活动有关,对语言的使用则是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特例。人类对语言现象的认知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上的。语言使用的认知性表现在语言使用者如何知觉、解释、理解、记忆、评价、计划、表达他们的话语也即语篇。所以在认知框架内,语篇就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既是认知对象又体现认知过程。语篇认知的知识维度分析由此展开。
一、知识构型
从认知的维度看,支配和影响语篇生成或理解的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知识。既然作为人的认知内容,知识是以一定的结构单元被获取、贮存和利用的。行为心理学家就用模板理论来描写和解释知识的表征与结构。模板(stereotypes)指的是关于特定思维对象的一种典型的心像。这种心像里含有其对象的属性、特征、社会角色、与环境相联系的功能等方面的认知信息。模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具有模板表征。建构模板是一种认知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人们利用一定的社会、物理或心理范畴来获取、加工和回忆有关对象或者事件的信息。模板一旦建构,就变成一种认知结构并进入长期贮存,当它被激活时便会自动影响人的知觉以及信息贮存与提取方式。根据模板表征理论,无论是记忆贮存还是激活利用,知识都是以一种固定的方式被组织起来,成为一种完整的结构单元。认知科学研究中,知识的模板表征也就是结构单元被称为构型(configuration)。根据R.deBeaugrande的观点,就语言使用而论,框架、图式、计划、脚本是四种典型的知识构型。经过分析比较,我们认为R.de Beaugrande的分类细致、关联性强,故参考之。
框架(frames)指能将具有潜在关联性的各认知元素组成阵列布局格式的一种知识结构。比如“房屋”就是一个框架,零件、物资、用途等一些潜在的关联因素就可以组成一个关于房屋的特征或者功能阵列网络,形成一个框架。
图式(schemata)则是把各认知元素按行进过程组成一种现实化网络。比如,“房屋”如果成为一个图式,就是说它显示了一幢房屋的建造步骤是怎样的,也或者是进入一幢房子的空间移进步骤怎样。
计划(plans)是一种与人的行动有关,描述状态过渡和变化的知识模板表征。这种构型具有目的指向性和操作程序性,可以表示为序列事件或行动。比如,要想拥有一幢房子,我们就必须启动一个“建房”或者“买房”计划。
脚本(scipts)构型中的认知元素可以对事件参与者进行相关指导和提示,使得他们根据自己的角色来表达一定的言语或是执行一定的行为。脚本具有社会规约的特征。比如“医院”脚本中,医生、护士、病人等社会角色应该各尽其责、各行其事。
上述四种知识构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表征系统。每种构型在横向上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交迭。说相对独立是因为不同的构型都有各自典型的特征,框架和图式多倾向于知识的内在安排,而计划和脚本则反映人们的社会互动。但这几种构型又有内在的联系性:图式是按序位结构方式组成的框架,计划是指向目的的图式,而脚本是社会规约性的计划。在应用上,框架是一种面向事物特征“概念―关系”(conceptual-relational)的知识构型,应用普遍,因而缺乏明确预期;脚本是一种面向行为“情节”(episodic)的知识构型,对应用条件有选择要求,因而具有明确的预期;图式和计划则是这两种端点指向的中间过渡构型,无论是应用条件还是预期,都是向两个指向偏移和调整的。比如,要描述一幢房子,需要启动“房屋”框架知识;想表达或者理解这幢房子是如何建成的,就必须启动“建房”图式知识;如果要实际动手修建房子,则需要设计一个“建房计划”;而在施工过程中,一次施工会议则属于“召开会议”这一脚本知识的范畴。从框架到图式到计划到脚本,这种交替方式反映知识构型的一般级数变化。如果把上述事例行为作为一个语篇的内容,对于语篇接收者来说,就应该有选择地激活相应的知识表征模板以即知识构型,从而达到理解语篇的目的。
从纵向比较,各种知识构型都有结构等级特征,同一种构型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表现为上下关系。比如,太阳框架与恒星框架、民间故事图式与故事图式、买建材计划与建房计划、装脚本与做游戏脚本之间都表现为等级关系,前者都是后者的继承。正是由于知识构型具有等级继承性的特征,笔者认为各种知识构型的不同层次性为建立不同级别的知识构型体系和语篇表征系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语篇的知识构型
从认知维度看,语篇理解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知识建构过程的机理问题。语篇理解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行为。在这一行为过程中,语篇接受者以听知觉或视知觉产生的意识作为提示和指引,充分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通过比较、联想、推理、预测和判断等认知加工与语篇相互作用,进而重新构造出语篇的意义。由意义集结的语篇世界的实质就是一种相互联系的认知性事物,所体现的就是“一个语篇在使用过程中所传递的知识同语言使用者心智中现行贮存的知识之间的一种关联作用”。这样,探索知识的获取、贮存和利用,成为求解语篇世界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研究知识处理程序的程序语义学中,概念就是指知识的一种构型,作为一种知识实体按常规方式贮存和激活。概念不仅本身成为一种知识实体,更重要的是它为管理知识提供组织程序。在语篇活动中,发生构型依存关系的多个知识实体进入一种连结网络,形成一个知识空间。在知识空间中,概念与概念之间会发生多种关系,通称为“概念―关系结构”(concepetual―relational struetures)。“概念―关系结构”实质就是一种语义网络,概念的知识管理功能就是通过“概念一关系结构”实现的。“概念―关系结构”表明,各个知识实体并不是相互割裂或者呈简单序列结构,而是呈多重连锁式的相互依存关系,知识空间便是
体现这种依存关系的一种心理构型。“概念―关系结构”就是知识贮存、提取和利用的基本格式。概念和“概念一关系结构”便可成为探索知识问题的出发点。知识的获取、贮存和利用可以表述为建立、组织、重排、发展、简化、详述或者概括“概念―关系结构”的各种操作程序。
以无数次重复的日常行为的经验为基础会形成心智模型,心智模型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前述框架、图式、计划、脚本四种基本的知识构型以即心智模型,激活这些心智模型是理解语篇的前提,因为它们可以在语篇的深层结构中建立语篇连贯,从而保证语篇接受者理解那些缺乏、甚至根本没有衔接手段的语篇,而这种情况在语言实践中屡见不鲜。如果在语言表层结构中找不到衔接手段,语篇接受者就会不自觉地启用心智模型来建构语篇连贯。当框架、图式、计划、脚本等知识构型纷纷被找到并提供了那些已储存的信息之后,语篇接受者就能够成功地构建或重构语篇连贯,从而语篇意义得以形成。故此程序语义学则认为,语篇意义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知识,而且语篇并非简单地“存在”或者“具有”意义,语篇的意义是智能处理者在“计划一目标”的行动中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语篇意义就是语篇认知过程。
上述我们把语篇理解看作一种具有建设性和持续性的活动,而决不仅仅是对所传递的语篇内容进行解码和再构建的过程,也决不是将语篇所包含的信息传输进听者大脑中的简单过程而已。语篇理解的全过程中,接受者需要根据语境背景和种种相关因素对接收到的语篇作出系统的阐释。这个过程总是需要语篇接受者激活已有的知识,正如van Djik(1983)的观点:语篇理解是有策略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篇教育中应该更加强调新旧知识的结合和利用。
三、语篇认知的激活扩展
上述论述表明语篇理解在解码语篇的语义与句法结构的同时,需要激活语篇接受者的前期储存知识。在概念或“概念一关系结构”层面上发生的激活是简单激活,在语篇层面上发生的激活则被称为“激活扩展”。
激活扩展是概念激活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自然发展或延伸。根据语篇中的某些细节材料建立一个情节,就是一种激活扩展操作。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利用诸多细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扑扑衣上的泥土”等,使得阅读者脑中自然而然地演绎了一场“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进而饱含父爱图景的“背影”凸现,进而激活了千万读者自身经历中的父爱体验,进而使读者在情感涟漪中进行着一次次“背影”的再创造。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激活扩展。日常语篇活动中,一般很少激活一个脚本或框架等的所有分行为或分蕴含,但是只要有一个分行为或分蕴含被激活,其他的分行为或分蕴含就必然被同时激活。这样,激活扩展的作用还表现在拓展了语篇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如《背影》发表八十多年来,不知拨动过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读者的共鸣,可为什么感人却众说纷纭。在语义层面上,概念激活之后成为当前的认知内容,语言使用者可将这些认知内容映射到表达式。由于产生了激活扩展,不仅仅是语篇表达式的直接内容,甚至还有更多的材料都可以在语篇理解中得到激活,并且直接进入当前贮存,成为语篇接受者推理的基础。由一个语篇激活并表达出的知识与已经贮存在语篇使用者心智中的联想知识接触并产生整合,因此本质上激活扩展是一种基于联想的认知操作。这将成为语篇的知识构型教学可资利用的原理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