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政党建设背景下的“原理”课教学与实践
学习型政党建设背景下的“原理”课教学与实践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在学习型政党的构建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学习型政党构建提出的新任务――“学以致用”的要求,“原理”课教学迫切要求教师一方面抓住教材主线,做到“要精”,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要管用”。
[关键词]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以致用;教材主线
[作者简介]江宗超,钦州学院社科部教师,硕士,广西钦州535000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51-03
“原理”课在学习型政党的构建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学对象是构建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承担者,“原理”课教学目的与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目的相符合,“原理”课教学内容是学习型政党建设最基本的学习。本文以学习型政党的构建为目的,以青年大学生为重心,以“原理”课为依托,初步探讨了怎样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原理”课在学习型政党构建中的意义
(一)“原理”课教学对象是构建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承担者。青年大学生是构建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承担者。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必须从青年抓起,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010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拓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阵地,发挥高等学校等机构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型,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高校作为人才高地和思想创新的源泉,理应率先成为推进学习型政党构建的引领者。高等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他们在空间上涵盖各个社会阶层,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继承者和开创者,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近年来,高校党员队伍成为党的队伍的重要方面军,每年发展党员数量超过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他们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对于群众队伍中蕴藏更丰富的智慧和更伟大的力量,大力增强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学习型政党的可持续性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原理”课教学目的与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目的相符合。学习型政党的根本特征就是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凭借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能动地吸收、改造客体信息,所以学习可以不断优化大脑中积淀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的建构作用,提高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人们的预见能力,提高活动的自觉性、目的性、系统性和计划性,因此我们党必须不断地学习。但学习只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手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构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政治思维、创新思维,为了提升辨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是为了实现理论一般与现实具体的统一,实现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一方面通过学习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实现思维创新向理论创新的过渡,并最终实现向实践创新的升华。
“原理”课教学目的与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目的相符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迎接人类黎明的“高卢雄鸡”,强调改变世界的功能,它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原理”课遵循经典著作的理论品质,注重学用结合,不仅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三)“原理”课教学内容是学习型政党建设最基本的学习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学习是学习型政党最根本的学习,也是最基本的学习内容。《意见》指出,党的执政能力与思想理论水平密切相关,只有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才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它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好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我们党才能系统地掌握、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肩负起引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使命。
但面对学习型政党构建的新任务――“学以致用”的要求,“原理”课教学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窘况。在授课中,不少教师照搬教材力求面面俱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但忽视了逻辑的严密性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一方面,庞杂繁多的教学内容不仅加剧了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而且使学生难以捕捉到要领,学生学了很多学时,到头来还是无法有效把握“原理”的理论体系,违背了“原理”课教学的初衷,最终使得在一个相对集中、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理论成为一种理想。另一方面,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原理”课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但教学实效性依然并不乐观,学生因理论的枯燥难懂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领悟不到理论的现实意义,往往存在着“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用”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住教材主线,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以致用”奠定基础,同时采取有效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防止“学用脱节”。
二、抓住教学主线,做到“要精”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教材主线,根据主线把“原理”课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取舍,以便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结构合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教学体系,而学生一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逻辑,也容易对其他未讲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寻找出教材主线不仅是寻找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素材,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的依据,而且是构建一个缜密的教学体系,完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讲授的前提,更是广大青年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以致用”的基础。
(一)整本教材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线。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贯穿整本教材的主线,是“原理”课教学着力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的核心内容。只有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才能明确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材中第三章也理所当然成为教材的重中之重。
第三章主线:人类社会是否存在规律一矛盾运动规律是什么一怎样解决矛盾。该章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中得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表现形式对应的解决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为
社会创造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作为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二)其他各章主线。绪论主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为什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怎样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绪论在整体上即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产生、发展过程两个角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中,回答了为什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使学生产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源动力,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最后阐明怎样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主线: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一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一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以实践视野中的自然界的先在性、意识的本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等问题的分析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解决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其次以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原理揭示了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面对按规律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应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第二章主线:实践一认识一真理一价值。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解决了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认识并非对客观事物直观的描摹,而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认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所以接着阐明了真理的本质特征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问题。由于掌握真理又是为了获得某种价值,所以进一步阐述了价值问题。
第四章主线: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一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首先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着重阐释了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接着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理论,揭露了其中隐藏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最后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的逻辑,分析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实质。
第五章主线:生产力发展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阶段性变化(及其实质)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呈现出阶段性发展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第五章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剖析,得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结论。
第六章主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和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想,先后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等国家取得了胜利,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在探索中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中国不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综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第七章主线:共产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见)一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一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怎样追逐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三、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要管用”
在“原理”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部分。当代社会现实问题非常广泛,这些问题与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与大多数人的安身立命、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原理”课紧密联系这些问题开展教学,把现实问题、学生疑惑的问题理论化,不仅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彰显出“原理”课的理论生命力和思想魅力,而且使学生发现理论对现实的意义,体悟到理论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产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渴望,进而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用结合”的实现。
“学以致用”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和主导作用,更要致力于启发学生“学用转化”的自觉性。这就需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落实到教学中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刻的理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增加阅历,开阔视野,增强自我体验,在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充分实现动手、动脑、动口、动情,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的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石云霞.关于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9).
[3]王展飞.把握整体贯穿主线突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初步体会[J].2007,(7).
[4]王为全,陆翠岩.政治价值与理论逻辑的内在统一――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责任编辑: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