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网_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解析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是什么

社科类 2024-11-20 18:58139未知admin

凯恩斯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为宏观经济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的,而其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由有效需求来决定,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的时候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了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加所雇佣的工人的数量,扩大生产;相反,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这个时候资本家或许会被迫降价出售自己的商品,或许会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为没有办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缩减生产规模。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时间内,生产成本与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品的数量不会有很大的变动,总供给基本上是稳定的。这样一来,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是由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及其货币数量来决定的。其中,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着个人的消费需求。通常来说,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从而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决定了投资需求。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从长期来看会呈现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是否进行投资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因为只有这样投资者才会变得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时候,如果利率能够同比下降,这才能保证投资需求不会减少。这样一来,利率也就成了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那么利息率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决定了利息率。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的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也就越高,可是高利率却会对投资形成阻碍。这样,在资本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投资需求就会显得不足。

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就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就是政府出手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的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达到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了消费需求的不足,又引起了投资需求的不足,让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没有办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进行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会让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他认为利率并不是由储蓄和投资来决定的,而是由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来决定,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

此外,他还否定了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之间的区别,货币工资是具有刚性的,仅仅只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他还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的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一来,凯恩斯就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标签关键词:

 备案号: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