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并对如何把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教学方法 改革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47-01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走进大众化阶段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其中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最大的一类人才。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电路原理》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系统的电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且把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 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课程教学的总思路为:着重课程知识的梳理、学习方法的启迪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并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始终贯穿其中;教学时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准确理解及灵活运用,力图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修订教学大纲时,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删去了运算放大器和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等部分的内容,因为前者是后续课程《模拟电路》的重点教学内容,而后者只是电路方程的一种形式而已,同时,对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指出了重点掌握、基本了解等不同要求,这样处理后,保证了教学重点突出、淡化难点,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便于学生用统一的观点去认识问题,融会贯通。
2 教学中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有序的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论述简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认真总结与归纳所学过的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电路理论知识,开拓思路,培养能力。
2.1 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一堂课非常重要,是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建立兴趣的关键。要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电路理论的发展历史,并对一些为电路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进行介绍,指出该学科理论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让学生知道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第一堂课,明确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信息,教的比重小于学的比重,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本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动,教师在教学上应由教授法向指导法转化,注意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2 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采用“对比法”、“对偶法”教学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例如学会骑自行车后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电路原理》课程第一章是全书的基础,包括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基本元件的性质及伏安关系,基尔霍夫定律等知识点,是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所以一定要下工夫使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进行后续章节内容的教学,并不断指出各个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
《电路原理》课程中有不少章节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例如直流电阻电路与正弦交流电路这两部分内容就有这样的关系。当学生掌握了相量与阻抗的概念后,就可以把直流电阻电路中所学过的各种分析方法运用于正弦交流电路。所以教师在讲授交流电路这部分内容时,一定不要孤立地进行教与学,而应与前面学过的电阻电路联系起来,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与学生一起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指出有哪些相似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当然也要指出它们的差异,这样,既易于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是对原来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实验表明,教学中采用“对比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电路中的某些元件(如电容与电感),某些定律或定理(如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与电压定律、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某些分析方法(如网孔电流法与结点电压法)具有“对偶”性质,也就是如将两者之间的“对偶”元素互换后两个关系式或两组方程能彼此转换,这就是“对偶原理”。根据对偶原理,如果导出了某一关系式和结论,就等于解决了和它对偶的另一个关系式和结论。所以,对偶原理有重要意义。在电路教学中注意运用“对偶法”进行教学,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能够起到把复杂的问题化简的作用,学生掌握了“对偶法”后能够轻松记住很多复杂的关系式和方法,对学好电路有重要的意义。
2.3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抓住机会把这种期待与关注明确的表达出来,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真诚、热情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在批改作业时应认真、仔细,只要发现学生的一丝进步都要积极给予赞扬,如在批语中写上“优”、“很好”等字样。实事证明,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3 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要使培养学生能力不成为一句空话,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利用条件、创造机会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与提高,教师也必须下大工夫,转变教育观念,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每堂课结束前,向学生指明下次课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书和资料进行自学,要求学生了解和跟踪最新科技发展步伐。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2)每章学完后布置学生写一个学习小结,将本章的重点内容总结梳理一遍,加深学生对该章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在教学中遇到例题讲解和习题讨论时,要引导、启发学生,搞清楚问题是如何提出的,怎样分析最后又是怎样解决的,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选择实验项目时,有意识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通过实践教学过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5)应用启发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应坚持由模仿到独创的过程,在模仿阶段,教师的身教非常重要,而在第二阶段应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创造。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质疑、解疑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在解决问题时,尽量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训练学生思维。
实践证明,在《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中,坚持改革,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并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 杜和戎.讲授学.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