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网_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解析

有效教学理念下《经济学原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原理图集原理 2025-01-11 22:55

有效教学理念下《经济学原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摘要】有效教学作为一个引起我国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其研究的兴起是与教育改革的实施相伴而生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当今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济学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如何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着重探讨在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如何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理念和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二、目前在《经济学原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从我国经济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的缺陷,无法真正实现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教学效果。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目前,许多院校的教师在讲授《经济学原理》时仍然奉行传统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这种“教师(上接第245页)中心”观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课堂交流,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这样即使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也容易把知识看成绝对真理,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使师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对于《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其理解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按本宣科,那么,即使你把有关理论解释得再细致,也会使学生感觉你的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2.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经济学涉及的内容覆盖面广,而且比较抽象,与学生中学阶段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该课程会感到比较新鲜,但是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他们由于受到自身生活阅历、观察与思考能力的限制,就会感觉到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微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比较贴近现实,比如供求定理、价格理论等,会让学生感觉好理解一些,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涉及国家各种经济政策的运用,就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了。这样,学生普遍反映经济学难学就很自然了。此外,各高等院校招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大多是文科出身,他们的数学基础略显薄弱,而经济学中有许多理论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和分析,这也会使许多学生感觉比较困难。

3.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多数教师能通过恰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但是宏观经济学却不太容易找到恰当的具体的例子,即使教师在讲解问题时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了某一理论,学生往往也不能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自己分析经济问题,不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同时学生也习惯通过死记硬背来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所以,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纸上谈兵”。

三、经济学有效教学的对策

根据《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有热情,才能有创新与发明,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兴趣是学生知识增长的发动机,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吸收新观念、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而且要在讲课时采取高超的讲授艺术,准确把握学生的求知焦点,把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超前性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调查研究与准备,在课中要善于控制和合理引导,在课后要进行经常的不间断的行为信息反馈。现在的学生实用主义观念较强,喜欢艺术类和可操作性的课程,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不大,因此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缺乏对理论的探求精神。针对这一情况,我向同学们谈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我打了个比方:学可操作性的课程是短效投资,它可能使你受益立竿见影,但它告诉你的是怎样做;学理论课程是长效投资,期间可能会花费你不少时间但又不能马上产生效应,但它告诉你的是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创新的火花,使你终生受益,让学生感觉到有必要学好这门课程。

教师在讲授《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要对课程内容的编排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善于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引入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在必要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定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以先提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简单的问题,如“某种洗发水降价了,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一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市场上一种水果大幅度涨价,对另一种水果的销售有何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时学生们一般都能经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对于其中的原因却无从知道。这时教师就可以展开理论部分的介绍了,可以先提出需求及需求曲线的概念,然后介绍影响需求的相关因素,再归纳出需求定理,最后探讨需求定理的例外情况。而对于供给理论部分的内容,就可以先让学生参照需求理论的知识框架自己学习,然后教师总结知识点,最后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利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

2.加强案例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理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在教学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选取的案例既可以是经典的经济学案例,也可以是身边的具体事例。案例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讨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中找到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并通过分析与决策,发现问题,找到对策。有些原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就会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市场失灵的问题,可以举高速公路、公交运输的实例分析准公共物品的解决对策;举造纸厂污染问题的解决,说明负外部性的治理。介绍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举上大学的实际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比较;讲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运用时,可以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搭配使用的实例。教师要多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以及身边经常遇到的小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激发和升华。

3.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

将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法是由文字、动画来表现知识点,其表现手法比传统的纸面文字要生动得多,不但可以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视觉特点突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展现为一个过程,让学习者慢慢体会其中的内涵。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模型、图形多,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堂的教和学水平,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经济学中大量复杂的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各种图表及其变化规律清楚地表现在屏幕上,这样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的板书时间,又可以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各类图表曲线的变化情况,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复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经济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决定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一种非常理想而且实用的教学手段。

综上所述,经济学教学作为当今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现经济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坚持有效教学理念,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当然,有效教学思想作为新生思想,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它的成功需要教学双方的配合和社会的参与与支持,其方法、手段、内容等还需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何璋.西方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刘凤良.西方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崔凌伟.探索提高电大经济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J].商情,2009(10).

[5]张明磊.经济学有效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2009(12).

标签关键词:

 备案号: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