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治疗原理及其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舞蹈治疗原理及其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一、舞动心理治疗的概念
在我国历史上,舞蹈治疗的思想早有记载。如《吕氏春秋》中写道:“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在这里,创造舞蹈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情绪抑郁和筋骨不适。这一萌芽状态的原始养生导引疗法,是我国古代在水患当头之时,运用舞蹈作为导引干预手段,对民众进行灾后身心调节的最早记载之一。
现代的舞蹈治疗(Dance Therapy)是艺术治疗的分支之一,起源于美国。它又被称为舞蹈/动作治疗(Dance / Movement Therapy,缩写为DMT),或简称为“舞动治疗”。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运用舞蹈或动作过程以促进个体情绪、身体、认知和社会整合的心理疗法”。舞蹈治疗真正开始帮助人们心理成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许多官兵在战争结束后,回到日常生活时出现了适应问题。战争中的生与死所带来的刺激所产生的后遗症,在离开军旅生活后仍不断困扰着他们,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对这一群退伍军人,美国曾经尝试各种方法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新的生活,包括心理分析与辅导,但效果并不好;因此一些临床心理学家们便开始尝试新的医疗方法,将医疗上注意的焦点转移到社会关怀和人际关系上,包括舞蹈治疗在内的干预手段,在战争创伤心理的康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舞蹈心理治疗运用人体的表情动作,来帮助个人建立整体意识和正常行为操作功能。作为医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相交叉的产物,舞蹈治疗弥补了传统谈话心理疗法的不足。
在广义的舞蹈治疗的领域中有两个主要的取向:
一种取向倾向于艺术本质论,认为舞蹈艺术活动本身即具有治疗功能。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即可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或达到情绪净化的效果。具体到舞蹈方面,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各种动作,如抬手、举足、跳跃、旋转等,刺激着动觉、平衡觉、听觉等人体感受器,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反映到大脑,产生相应的动作知觉。尤其当人体律动与音乐、动作形式真正吻合时,不仅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美感,还伴有生理上的快感,这是灵与肉的结合。当两者融合在一起,人的心理活动集中感受这种情感时,想象展开了;音乐与律动的和谐,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充分宣泄,使人精神获得极大满足,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研究者认为这一状态的生理基础是,由于情绪活动与内分泌活动有关,当有机体在情绪激动或作肌肉运动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肾上腺髓质的分泌,使整个有机体活动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当有机体受到正向刺激物的持续作用时,相应的神经中枢就会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能量在积累中不断地增强,从而调节身心进入良好的情绪状态。
据报道,在汶川地震后,先后有包括舞蹈家在内的演艺界人士赴灾区,丰富灾民文化生活,这对震后心理余震的安抚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即是发挥了艺术本身对人精神的安慰作用。
另一种取向为心理学领域的,具有精神分析理念的舞蹈治疗模式。这一模式的舞蹈心理治疗有两个基本理念:一是身体与心理有交互影响,身体动作可以反映人格特点。二是以身体动作当作沟通与改变的“媒介”,即兴创造性的舞动,会投射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具有心理分析与治疗的价值。其特点是:舞蹈本身并非目的,也不是为了艺术表演与交流,而只是将即兴舞动作为非语言的沟通媒介,旨在以此为切入点,配合当事人对其创作进行一些联想和诠释,来抒发与危机事件相关的种种情绪,解开心结,对于个人维持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本文所要探讨的灾后危机舞蹈治疗的干预,正是基于第二种取向的舞蹈治疗。具体说来,这一取向的舞蹈治疗,其中的舞动不再是以表演为目的,而为的是用真实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我,打开彼此沟通与分享的通道。舞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治疗,是因为所有的生命功能都有动作,也包括思想,人只有死去了才停止动作。身体会记忆各种生活经验,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动作引发回忆,人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表情传达出来。比如,高兴时,手舞足蹈,动作一般是呈开放状;悲伤时,掩面屈身,动作呈收缩状;感情激越时,总想腾飞、跳跃;情绪沮丧时,一般都凝滞、下沉。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观之于形,知之于情”。
在舞蹈心理治疗中,可以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将当事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哀伤、愤怒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还可分析当事人的动作节奏形象,以“动作共情”的方式相互沟通,使人感觉到,一些隐含在动作中的难以言传的情绪得到了理解。进而,通过调整身体动作,扩大动作语汇及行为范畴,用新的积极的动作代替旧的、消极的动作,使人对自我的感觉发生变化,在舞蹈治疗中,当事人可以通过舞蹈动作中的表达与创造活动,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体验一种对自己和生活的积极态度,进而达到调整情绪、治疗心理创伤的目的。
二、舞蹈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基础
现代舞的理念使人们重新认识动作和舞蹈对心理发展作用。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1878-1927)倡导一种不受局限的、回归自然的“心灵之舞”,舞者不必像芭蕾舞一样做种种高难度、近乎于特技的表现,只要“追求一种心灵的泉源,灌注在身体各部位,使它充满活跃的精神,这种中心原动力,就是心灵的反映。”她反对违反人体自然的舞蹈形式,反对程序化和技巧化的风格,摒弃芭蕾舞鞋的束缚,而强调舞蹈语汇的自发性、率真性和个人化的表情,并且着重个人对身体的体验与心理感情的自然流露。现代舞大力提倡用舞蹈来表达感情、表现内心世界,这促成了20世纪中期舞动心理治疗法的发展。
20世纪初拉班(Laban)提出了人体动律学理论,对舞蹈心理治疗有着极大的贡献。舞蹈治疗还先后受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的精神分析、卡尔・荣格(Carl Jung)的心理分析、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人本主义理论以及团体动力理论的影响。此外,舞蹈治疗还深受东方文化身心合一、形神交融的哲学影响,对身心关系特别注重和谐、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达到身心行为的平衡统一。
而脑科学研究中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理论,则进一步从生理基础角度,为舞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解释了在心理创伤的干预中舞蹈治疗的特殊作用。具体说来,由于人的大脑两半球在理性和情绪方面不同的主次分工,在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中,“言语疗法”在处理由错误认知或思维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时,有较好效果;而在处理求治者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有心理学家形象地比喻说:“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打开右半球的锁”。而舞蹈治疗在解决求治者情绪问题等方面问题存在优势,通过发挥舞蹈律动在情绪表达和宣泄等方面的作用,对危机事件后受到心理创伤人的机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一些在情绪障碍、自闭、创伤 、丧失或损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如此,当初在台湾“9・21”大地震后,包舞蹈治疗在内的艺术治疗的介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供祖国大陆的心理工作者借鉴。
三、灾后心理团体干预中舞蹈治疗的不同层次及特点
1.支持性舞动治疗
支持性舞动治疗,又可以称为调理或辅导。这在危机干预中虽然是最浅层次的,但应用得最广泛。在这一层次,一般来说是通过在团体中进行各种支持性舞动身心调理的活动,达到目标,而不是通过深入的心理的内省分析来达到的。经历了灾难冲击后,进行支持性舞动调理活动可提供给人们积极的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并由此强化人们健康的行为。内省、思考和语言的心理分析等方法的使用在整个过程中仅占较少的部分,而把重点集中在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可观察的行为上。活动的目标是:增强灾后正常的心理应对方式,促进正确的行为控制能力,支持健康的情感和思想,打破因灾难的破坏造成的社会性孤立状态,提供安全感和现实社会的信息刺激,把当事人置于集体的动力影响之下,并对紧张焦虑的当事人起到安抚作用。
体验式的舞动治疗活动是有结构、有计划的,要为当事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给他们创造体验成功感的机会,以起到缓解焦虑等积极作用。在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良好气氛中的肢体舞动交流,对当事人提供支持,安慰,并进行较为含蓄的引导和建议。
在经历了灾难以后,受不同程度冲击的人――从那些自我人格基本完整、仅仅是在应激状态下暂时产生心理障碍的正常人,到那些心灵破碎、心理严重退行或患有幻觉幻想的、急性或慢性的精神病患者,或严重的恐惧和焦虑的病人,都可以从这一层次的舞动治疗中获益。
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层次中,并不特别鼓励当事人的对灾难的深层体验做内省式的挖掘,相反,如果有人因受某些触动而在团体中表现为情绪失控,或自动做了深度的自我暴露,需要团体带领者及时做心理上的安抚与“收敛包扎”工作,并放在团体结束之后再进行个别的深入处理。这样一方面可让受到严重创伤的心灵得到接纳与关怀,并在团体中得到适当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使支持性的心理团体辅导仍然能够面向大多数人,按计划进行。
2. 内省的舞动治疗
这一层次的治疗与支持性治疗相比更深一些。在这一层次治疗的过程中,除舞蹈活动之外,还伴随着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而且语言的交流越来越多地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治疗过程中,舞蹈活动的内容是主要针对情感和思想观念来安排的,并成为舞动之后语言讨论过程的主题。强调暴露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人际之间反应的问题。治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现实的体验,以及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的人际反应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治疗中,当事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不正常的人际行为都可能受到挑战,而治疗的目的是建立和促进正确的行为模式。
因此,这一层次的舞动治疗活动在操作上,通常采用小组设计,每个团体的人数10-12人,以保证团体带领者对每个成员有足够的关注。要协助团体成员认识自己受灾难冲击之后的种种情感,创造性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促使不良行为的改变。在这一层次的治疗中仍不对潜意识矛盾做深入探索,但是与前面的支持层次相比,则较多地要求当事人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我暴露,面对灾难带来的心理冲击,要主动和有能力通过内省来理解自己的行为。内省层次的舞动治疗侧重于帮助当事人在灾后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学习新的人际之间的态度和责任感。
3.心理分析的舞动治疗
这是最深层的舞动心理治疗,其主要目标是针对深层的潜意识活动。在这一层次, 舞蹈治疗活动是被用来发现、释放和解决那些对个人的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潜意识矛盾。在这一层次的治疗中,舞蹈治疗活动常常被用来引发联想,这些联想并不仅限于灾难前后的事情,而是可能会包括与现在或过去的诸多重要经历有关的情感,当事人的潜意识内容被用来重建新的心理防御机制,深化自我理解,促进自我的调控能力,进而达到重建人格的目的。
这一层次与内省层次治疗的区别在于,要求的当事人内省的程度和质量不同,并相对较多地集中在过去经历。目的是引发对关键的、潜意识的矛盾的领悟,并通过在内省中对最深层的恐惧和矛盾的领悟,促使人格的转变。通常,心理分析层次的治疗是治疗师用来针对心身疾病、抑郁症、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干预。这一层次的舞动治疗需要以小组或个别的形式持续进行。
在这一层次上,要求治疗师必须受到过高级水平的训练和督导。参与这一层次治疗的当事人通常是要向自己的现有人格结构进行挑战的,需要有足够的治疗动机才能进行这种通常要比较长期的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只有当治疗者的时间与精力充许持续跟进的情况下,才能介入这一层次的危机干预,而不可轻易涉及深层的内容。那种只是出于好奇去触碰心灵深处的症结或仅仅是贸然打开灾难带来的心灵伤口,而没有有效的治疗持续跟进的做法,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是不符合专业伦理的。
四、舞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进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舞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中,要注重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舞动心理干预过程在切入点和运作方式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究其实质则是人本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支持性舞动身心团体的进行过程中,注重在非语言和语言的交流中认识自我,打破人与人交流的障碍,接纳自我,接纳他人,这一主题与人本主义精神高度相符。
在舞动心理团体课上的种种即兴舞动表现,都不会被以好坏来评价,而是被接纳,并被认为是真实和直接的沟通。正如罗杰斯所说的那样,当我们能完完全全接纳我们的本相,我们才能发生变化。同伴之间通过接触和反应,相互发展关系,相互之间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对方,并体会到被对方理解的感觉。这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受在心理治疗上有重要意义。被理解和接纳之所以能产生积极的价值,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驱力,它是生命的主要泉源,人会在自身找到能力,并用于个人的成长,也就是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能力或倾向,就是要表现――要变得自主自动,要不断发展、成熟、激发潜能。但在有些人那里,这种倾向在灾难的冲击下被心理防卫机制所暂时遮蔽了。而当人们处在安全的心理气氛中,这种倾向就重新得以解放,自身显露出能力来面对危机,重塑自我,重新定位自己和生命的关系。
2. 在乐舞结合、动静交织的艺术性介入过程中,体现身心对立平衡的内涵
对立性存在于身体和性格中,其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常同时存在对立的状况。但有些时候人们选择了其中一种,而忽略了另一种。美国舞蹈治疗家玛莉・怀特豪斯(Mary Whitehouse)曾特别强调在律动中身体的放松和紧张,对立的方面比如伸屈、开合、窄宽、上下、轻重等,应维持在平衡状态,要注意觉察对立性动作的存在,并探讨其内涵。
在灾后舞动心理干预中,可注意引导团体成员从各种对立动作的探索入手,在对立的两极不断变换,体验,并体会两极之间过渡的动作的多种可能性,伴以过渡状态中的心理体验。在分析其内涵的过程中,由动作平衡过渡到内心体验的平衡。如严肃与活泼、理性与感性,哀伤与快乐等,同样也是可以在对立中寻求平衡的。
舞动心理干预不仅是动静交织的,同时还要注重乐舞结合,是一种艺术性的介入过程。在干预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的即兴舞动主题,配以相应的音乐素材。这样艺术性的介入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团体成员探索不同风格的动作,体验到其中的对立统一,从而在对自己的身心不同侧面有更充分的觉察,并在分享中,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
齐光辉,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特约编辑: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