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与控制的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反馈与控制的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反馈,是指系统输出的信息返回输入的一端,从而对系统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控制是指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部或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稳定性,使系统稳定地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或使系统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地、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运用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即时反馈信息。
一、备课时注意运用前馈信息
备课的依据,一是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学生的情况。在学生的情况中,要着重了解知识基础,学生掌握新教材时有什么困难。因为备课时,课还没有上,学生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学习新教材时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只有依靠以前教学的反馈信息,即“前馈”信息来得知。例如教学“归一法”应用题:
(1)在建校劳动中,小华3次搬砖15块,照这样计算,14次共搬砖多少块?
(2)如果200千克黄豆可磨出豆腐800千克,那么1600千克黄豆可磨出豆腐多少千克?
首先,学生在三个学期中已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具有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所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复习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独立试解例题。教学方法采用以练习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并展开讨论,使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呈多项性。
其次,学生对“照这样计算”也是应用题的一个条件不理解,第(2)题中没有“照这样计算”的话,但还是含有“照这样计算”的意思,而且计算单位都是“千克”,不容易搞清楚哪个量与哪个量相对应,这些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把“使学生能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实际含义作为目标之一,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第(2)题,我设计如下的板书,帮助学生清理数量关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即时反馈
教学上述归一应用题时,我随时注意吸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用以调节教学。如:(1)学生试解例题时,反馈信息是:全班学生都能正确解答书上的例题,解题过程也基本上讲清楚,于是,这一教学环节顺利地完成了。
(2)学生模仿例题编题,开始时题材很狭窄,都是讲“学生劳动”之类的事。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指出,所编的题目内容应广泛一些,可以讲工厂、农村生产情况,也可以讲行程问题等方面,这样一启发,后面学生编的题目的内容就丰富了。
(3)捕捉“战机”抓住重点讲解。编题中,有一个学生编了这样一道题:“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我问:“这道题会解吗?”全班学生说“会解。”“那就请大家算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5小时行驶200千米。”此时,我讲:“5小时不一定行驶200千米,可能行驶250千米,也可能行驶180千米,请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同学们先是呆了一呆,马上就知道了,这个同学所编的题目中缺少了“照这样计算”这一条件。于是,我再重点讲解“照这样计算”含义,使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个很重要的条件。
(4)意外收获,及时拓宽知识面。编题中还有一个同学的编题是:“我到饮食店买面条,买3碗要1.8元,照这样计算买5碗要多少钱?”马上有一个同学说:“在这道题中不,必加上‘照这样计算’这一条件。因为同一家饮食店,面条价格是统一的。”但又有一个同学反驳说:店里的面条有几个品种,怎么可不加上“照这样计算”这个条件呢?其余同学听了两方意见觉得都有道理。在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基础上,我就说:“不用‘照这样计算’这个词是可以的,但为了使题意清楚,是否使用‘同样的’这个词,即把题中的问题改为‘买同样的5碗面条要多少钱?’”同学们都觉得这样改很好。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在行程问题上,如果不用“照这样计算”这个词,可以改用什么词?在其他题目中又可使用什么词呢?学生们积极思维,在编题中使用了“照这样的速度行驶”,“用同样的速度”,“相同的”……上述情况,我在备课中是没有想到的,是在上课中根据学生即时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控制的。
(5)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加以指导。在备课中我已估计到学生解答上述例(2)有困难,事实也证明了我的估计,所以我在练习指导中着重讲了列表法,使学生搞清楚数量关系,这样,学习的难点就被突破了。
由于运用了反馈与控制的原理,使教学过程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稳定地趋向既定的教学目标,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