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棘轮效应
什么是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s)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好的表现反而由此受到惩罚(因此,聪明的经理用隐瞒生产能力来对付计划当局)。这种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经济、管理领域,当然也存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
所谓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
棘轮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的。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他还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
在物质不再匮乏,生活必须品不再靠计划供应的今天,在保健品、营养品、吃饭穿衣以及文娱活动极其丰富的家庭生活环境里,再提“由奢入俭”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
诚然,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棘轮效应举例分析及启示
纣王的象牙筷子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这位精明的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
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
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瓷意骄奢,便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年的江山。
在上面的故事中,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运用了现代经济学一种消费效应――棘轮效应。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的话,过度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仆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使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就成了必然,就必然出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的情况。
比尔盖茨的捐款
西方一些成功企业家虽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成功企业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懂得俭仆和自立。
这一点在比尔·盖茨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个人资产总额达460亿美元。但是他在巴黎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将要把自己的巨额遗产返还给社会,用于慈善事业,而只给三个子女继承区区几百万美金。
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始于1993年秋天。当时,他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梅琳达等人到非洲旅游,当地人民的极度贫困激起盖茨心灵的震颤。盖茨感慨之余,建立了9400万美元的基金会。
2000年1月,盖茨将原先的两个基金会合并,组成了“比尔与梅琳达基金会”。这一基金会由父亲老盖茨统领,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总额高达240亿美元。老盖茨说,他的退休生活其乐无穷。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挥霍”儿子赚来的财富上,把这些钱拿来捐赠给全球各地的医疗和教育计划。
盖茨夫妇曾经表示,他们死后,只有几百万美元的遗产会属于自己的孩子,其他部分,将都捐给慈善事业。有记者好奇地问梅林达,难道不担心将来孩子们会因此而恨他们吗?梅林达回答道:“他们三人现在还小,我现在只能和他们谈谈吃的、穿的东西。将来,他们肯定会得到一些财产,不过我们会等他们长大些再跟他们谈这个。我们相信,如果父母的教育得法,孩子们对待财富的看法不会和我们不同。”
盖茨认为,拥有很多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一个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不是件好事,他觉得子女的人生和潜力应和出身的富贵和贫寒无关。比尔?盖茨称,他和妻子耳濡目染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领域还存在着的很多不平等现象。因此,决定将自己的财产用于解除这样的不平等上。他还希望其他有钱人也能够将自己的财产回归社会、用于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
从社会的角度业说,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能放任棘轮效应任意发挥作用,无限制地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类无尽的欲望。有一位作家曾经把那些过度使用资源的人类个体比作癌细胞――
“我们常以为癌细胞是不健康的细胞,其实不然,癌细胞是最健康、最有活力的,别的细胞虽然会分裂,但分裂会有止境。癌细胞的分裂永远不会停止。不断的分裂需要养分,但是人的养分有限,癌细胞的不断分裂最后将其它正常细胞的养分吸取得一乾二净。
……因为太健康,所以我们吃得多。因为有钱,所以我们消耗掉大量能源。可是,地球上就这么多资源,我们用得多,其它人类就倒霉了。
百分之八十的资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类消耗掉。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们这样地吃远洋的鱼,全地球海里的鱼只够我们吃一天。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们一样地享受,地球上的资源能撑多久?”
但是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考察,却存在着一个奇怪的悖论,那就是:虽然癌细胞无论对人体还是社会都造成巨大的负担,在我们的身边却到处充斥着一种尊崇“癌细胞”的文化,
那些如正常细胞一样进行次数有限的成长者,即使周围养分充足,仍会彼此联络,以决定是否自我限制。这些人被我们视为是一些无能无为的“弱者”,而那些与此相对的所谓“强者”,却像癌细胞一样缺乏正常细胞具有的抑制机制,会不顾周遭环境,无止尽的扩张和成长。他们一有机会就会脱离原有的环境,移转到其它地方发展新天地,他们挥霍着人类社会大部分的资源营养,并且一有机会就会攻击那些对社会进行必要调整的活动。
这样的“强者”中,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之中,却被尊为时代的英雄,最可悲的是,人们尊崇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付出,却是因为他们一掷千金的豪气、穷奢极侈的挥霍……
研究棘轮效应的负面作用,可以尽可能降低我们这个世界上“癌细胞”的数量,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也更加稳定地发展。